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部教育项目 -> 出国留学 -> 留学与签证 -> 留学故事

看完《我和我的祖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留学生“越出国越爱国”!
http://intl.cqew.com.cn   2019年9月27日

有一个让很多西方人困惑的现象:

 

“中国学生既然都选择了出国,为什么越出国反而越爱国?”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留学生可能都会相视一笑,特殊的历史记忆造就了几代人独特的成长经历,每个留学生或者说是每个中国人。

 

在自己的记忆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答”——

 

什么是“我和我的祖国”?

围绕“我和我的祖国”的话题,恐怕马上就要成为十一期间最火的热点。

 

影迷期待已久的《我和我的祖国》究竟讲了什么?

 

该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的七个重要历史瞬间,聚焦普通人讲述了《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护航》《白昼流星》七个故事。

 

(故事之一《相遇》)

 

《前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夺冠》——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

 

《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北京你好》——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白昼流行》——2016年11月18日,神舟11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护航》——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令人眼前一新的是,这部电影并未采用宏大的视角,而是以“小人物”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七个时刻。

 

看完电影之后,小编想到了2016年,Facebook上一位留学生的一条动态——

 

“出国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愤青,出国后成了中国的脑残粉,感谢外国人教会我爱国。”

 

在看《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如果问中国留学生:“你为什么这么爱你的祖国?”

 

中国学生或许会回答:“我们有世界第一的高铁;世界第一的基建水平;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水稻种植技术...”

 

但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后,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恐怕是自己与祖国的“独特记忆”。

 

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整个时代,这些年所有的颠沛求学、不安焦虑,都像是无数条小溪,最后聚到中国这条大海之中。

 

 

看完电影之后,深呼一口气 ,酣畅淋漓。

 

七个故事,各有特色,导演们也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拍摄手法,视觉体验极佳。

 

电影中,个人是永远是“最核心”,也是“最小”的单位,在每一个时代的转折口中,普通人永远走在了最前面。

 

(葛优在影片中饰演一名出租车司机)

 

其中有三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故事之一便是管虎导演拍摄的《前夜》。

 

故事里发生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一群人为力保升旗仪式顺利进行所做的努力。这是解放之后中国迎来的最重要时刻,不容一丝疏漏。

 

在管虎导演的精心拍摄下,展现了开国大典前紧张而激动的准备环节。

 

 

但就在最重要的升旗仪式要开始的前夜,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天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2米高的铁制旗杆傲然矗立,电动升旗装置安装完毕,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谁料当天夜里预演升旗时,国旗升到顶阻断球坏了,如果问题不能解决,国旗可能在开国大典现场被绞进去。

 

在场所有人都冒了一身汗,在这个重要时刻,竟然出现了这样的事故。

 

如果在明早的升旗仪式上,升旗出现问题,将会成为世界的“笑柄”。

 

万幸的是,黄渤饰演的工程师,在10月1日凌晨终于排除故障,让国旗顺利升起。

 

 

“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象征,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前并不觉得,但是几年过后越来越发现一个道理——

 

只有尊重自己国家和历史的人,才会赢得别人尊重。

 

 

 

上面这幅图片拍摄于2008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奥运圣火传递在海外传递,西方反华势力阻扰圣火传递。

 

在传递途中,游行干扰,甚至伤害传递圣火的中国人。

 

一位留学生在冬天冰冷的水中,高举中国国旗,为圣火保驾护航,他不是传递圣火的人,没有参加奥运会,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

 

1949年10月1日前夜一样,这些普通人让世界看到,在国家尊严的问题上,中国不容有一丝一毫的伤害。

 

(西方反华势力攻击一名残疾运动员、圣火传递者金晶)

 

《我和我的祖国》第二个让小编潸然泪下的故事是由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故事发生在1964年前,由于当时中国原子弹实验是国防机密,所有研究人员都不允许向任何人透露自己从事的工作和行踪。

 

在戈壁一呆就是好几年,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三年间都没有和家人取得联系。

 

 

张译饰演的原子弹科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和相爱的恋人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由于不能透露行踪,张译在心爱的人面前只能假装是陌生人:

 

我不认识你,你认错人了。

 

令人心碎的是,当时张译饰演的科学家还不确定自己的任务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已经做好了死在大戈壁的准备。

 

这一次偶然的相遇可能是永别,而这也是那一代科学家抛弃外国优渥的研究条件,只身回国所付出的代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震惊世界,本来只有美国和苏联掌握的技术,竟然被普遍贫困的中国掌握。

 

也正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人感同深受的一点是,军事力量永远是中国公民最坚强的后盾。

 

2011年,利比亚发生内乱,数千名在利比亚中国公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外交部立刻决定尽全力帮助中国公民撤离。

 

这次“撤侨”行动展现了中国的实力,由于利比亚机场跑道有限,中国仅有一架300名乘次左右的航班,供妇女儿童使用,其他公民从陆路撤向边境。

 

途中,有一个民工团体被利比亚关卡扣留。这四十多位中国公民在战乱之中护照丢失,被当作非法越境者扣留。

 

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同胞们唱起了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没唱几句就被放行了,但是一路上,他们还是唱完了国歌。这个场面震撼了当时利比亚检查人员和各国难民。

 

张一白导演的《相遇》让人看到2011年的“前夜”,1964年的科学家为了今天的繁荣所付出的一切。

 

 

 

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薛晓路导演拍摄的《回归》

 

故事发生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六月三十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五星红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王洛勇饰演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说: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五十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经历了历史性一幕,在每个香港人的心里,香港一秒钟也等不了。

 

 

《回归》是1997年香港人的普遍心声,也是当初香港留学生的普遍心声,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已经忘记我们的来路,更不知道我们的去路。

 

 

在片中,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始终站在回归谈判和仪式的第一线,确保万无一失。

 

但当所有人都能在电视前见证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时,他们仍需在场馆外坚守岗位。

 

而任达华饰演的钟表师傅,为了将回归仪式执行总指挥的手表调至分秒不差,不眠不休,分文不收。

 

 

三年前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参加演讲,问及场下当年香港赴美留学生的启蒙歌曲是什么,她本以为会是什么童谣。

 

香港浸会大学的副校长周伟立拿到话筒后回答:

 

“我想是我进大学的时候,好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

 

紧接着,全场齐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她完全没想到全场齐唱《我的祖国》。

 

在当年的香港人看来,《我的祖国》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启蒙歌曲,无可质疑。

 

 

 

《我和我的祖国》用普通人的视角呈现了几代人熟悉的记忆——

 奥运司机葛优,流浪兄弟刘昊然陈飞宇,女排夺冠时的观看比赛的小孩,备份飞行员宋佳...这是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才组成了今天的“中国”。

在时代洪流下的普通人,从家到国再到天下, ,所有的付出、等待、寻求和探索最终都得到了回报。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越出国越爱国?”因为我们是新中国的见证者,我们见证着每个奇迹的发生,见证着被质疑和被鼓励,见证着一次又一次地众志成城。
现在活着的美国人没有一个经历过南北战争,没有目睹过独立宣言;但是,活着的中国人经历过开国大典,见证过申奥成功,见证每一次巨大的成功...

 

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创造者。

 

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

 

我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努力的成长,期待成为那灿烂群星中的一员。

 

祖国,70周年生日快乐!

内容转自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

 

 


(阅览次数:2126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国际教育招生办公室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龙洞坡70号
传真:023-62463030
合作单位:重庆南岸中美学校

电话:023-62468300、62468486、62463030
邮编:400065
渝ICP备05002710号